2024年3月26日至29日,《山河春色·太子河畔》四集纪录片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《地理·中国》栏目播出。首播时间为17点27分,次日9点、13点02分重播。每天一集,连续播出四天。
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(CCTV-10)是传播中国科学、教育、文化的第一电视媒体平台,于2001年7月9日开播,是顺应国家“科教兴国”方略,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,以教科文题材为主要内容的专业电视频道。《地理·中国》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品牌栏目之一,创办于2010年12月。《地理·中国》栏目自开播以来,始终坚持以传播中国优质文化旅游资源为宗旨,以揭秘地质、地理、自然等奇特现象为内容,以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理念,为全国各地方的旅游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地探索和贡献。
辽阳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早的城市,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,燕国在此设辽东郡,郡治襄平,这是“襄平”这个名字在历史的首次亮相。1621年,努尔哈赤将后金都城迁于此地,后迁至沈阳,故“先有辽阳,后有沈阳”之说是有着确凿的历史依据的。
古都辽阳在2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,有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及神奇的历史传说,有形制丰富的汉魏墓葬群及栩栩如生的壁画墓,有迷题未解的冮官窑遗址,价值非凡的青铜遗址,意义重大的襄平遗址,不同寻常的高句丽遗址,造型独特的陪都城遗址,还有昔日航运繁盛的古鹅房码头遗址……这些遗址、遗迹都是辽阳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。
除了丰富的古迹遗存,辽阳的山水也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故事。蜿蜒流过的太子河,不仅见证了古城辽阳的兴衰荣辱,同时还隐藏了众多丰富的地质谜题和奇特的地理现象。
为此,《地理·中国》栏目策划王朝晖、编创人员陈李涛、王渝霖、张博文等,分别于2023年2月和8月两次赴辽阳考察。经过与地质专家吕金波、考古专家梁振晶、文化学者刘南方、叶红刚、李祝、全晓红、马鑫等多次座谈、研讨及实地考察,节目终于在2023年9月底正式开拍。历时六个多月的拍摄制作,修改完成,《山河春色·太子河畔》系列纪录片终于要与观众见面了。
《山河春色·太子河畔》系列纪录片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切入,对辽阳的首山、东京城、燕州城、冮官屯窑址、汉魏壁画墓、冷热地、冷热泉、九连洞、仙人洞等进行了科学考察,揭开了这片神奇土地的地理奥秘。
第一集《山河春色·太子河畔》 3月26日播出
冮官屯窑址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古窑址之一,通过考察冮官屯窑址,科考组了解到,辽阳这片地区古时的生产技术、经济模式、包括生活方式和文化艺术等方面都较为发达。不过,科考组在考察时意外发现,冮官屯窑址在发掘的时候,发现地下有多层残窑,分别是不同历史时期的遗存。通过多层结构的遗址推测,在千百年的时光里,冮官窑经历了多次自然灾害或人为损坏,后又多次修复,才呈现出这样的多层结构。那么,古人为何会锲而不舍地选择在这片地区修建冮官窑呢?冮官窑的位置到底具有哪些独特的地理要素呢?
第二集《山河春色·太子河畔》 3月27日播出
在辽阳太子河流域的中部,有一片神奇而古老的区域,当地人称为冷热地。相传在冬季,这里的温度会变得温暖宜人,而在夏季则会变得冰冷刺骨。科考组深入考察后发现,冷热地的神奇现象,很有可能与地底深处的岩层构造有着很大的关联。科考组只有深入地底,去探索这片神奇地区的奥秘。那么,这片地区为什么会冬暖夏凉呢?神奇冷热地究竟是如何把冷、热两种温度储存起来的?又是如何在反季节的时候释放出来的呢?
第三集《山河春色·太子河畔》 3月28日播出
我们都知道,在我国西南地区分布着很多的溶洞,而在黄河以北的地区,因为地质历史时期的降水量较少,不太利于喀斯特地貌发育,所以溶洞比较少见。然而,就在我国辽阳地区的太子河流域却发现了许多溶洞,这些洞穴有的造型奇特、形态万千,有的规模宏大、气势磅礴。那么,太子河流域的这些溶洞究竟有哪些特点呢?通过考察这些溶洞,又能够揭示出太子河流域哪些独特的人文地理信息?它们又与当地的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存在哪些关联呢?
第四集《山河春色·太子河畔》 3月29日播出
在辽阳太子河流域,两座古城特别引人注目,它们分别是燕州城和东京城。这两座古城,一东一西,形成了独特的空间布局。通过考察后,科考组发现,古人之所以在悬崖峭壁上修建一座规模庞大的城池,主要是因为太子河畔的地理环境具有天然的防御优势。而辽阳自古以来一直是首府都城、军事重镇,与这片地区的地形地貌和矿产资源有着很大的关联。那么,燕州城与东京城两座古城,为何会屹立千百年留存至今呢?古城中又是否隐藏着哪些得天独厚的地理奥秘呢?